2025年以来,郑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统筹全市各部门力量,聚焦企业关切,精准施策发力,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一、深化政务服务改革,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
郑州市以提升政务服务现代化水平为抓手,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堵点、痛点、难点”,通过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技术赋能,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与效率。一是精简审批流程。按照“应减尽减、能简则简、能并则并”原则,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材料,推动“容缺受理”升级,实现办理环节压减67%、申请材料压减59%、办理时限压减75%、跑动次数压减83%,切实减轻企业、群众办事负担。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政务服务进企业、进园区”专项行动,组建“郑好帮”“金小二”等帮办团队,为企业提供事前“助跑”、事中“陪跑”、小事“代跑”服务,累计上门服务303次,解决企业材料填报、流程咨询等问题674条;推出“AI企名宝”智能助手,依托DeepSeek等AI大模型,实现企业名称核准 10 秒内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时限压减至 0.5 个工作日,相关改革做法入选省级“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三是推进区域协同,强化都市圈通办。依托“郑州都市圈”跨城通办专区,与开封、新乡、许昌、焦作实现公积金、社保、不动产等94项查询打印类事项异地可办,推动电子证照互信互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二、创新执法监管模式,提升监管精准性与温度
针对传统执法中“多头检查、重复干扰、刚性过强”等问题,郑州市以“精准监管、温情服务”为导向,推动执法方式转型升级。一是探索“沙盒监管”新模式,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连续公示信息合规企业营造宽松包容环境,对信用风险高的经营主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营造“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的监管环境。推进部门联合抽查,对监管事项与监管部门优化调整,联合领域优化调整10个、新增抽查领域7个。二是推行柔性执法。动态完善不予处罚、从轻处罚等“四张清单”,生态环境局通过“送法进企业”“现场说法”指导企业整改轻微问题,金水区、二七区等发放“风险提示单”“三色文书”超4.2万份。三是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全市共抽查核查行政执法类案卷1506件,发现涉企行政执法问题2672个,推动整改问题2321个,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73个,市县两级下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115份,通报批评65家行政执法单位,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理、处分行政执法人员238人,其中市本级党纪政务处分3人。
三、强化权益保障,化解市场主体痛点难题
郑州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市场主体在账款回收、风险化解、争议解决等方面的急难愁盼,统筹多部门力量精准施策,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一是破解账款拖欠问题。建立市县两级清欠专班,分类推进清偿:针对工程类欠款申报24.6亿元债券需求,针对企业类欠款对接18家银行,全省首笔534.85万元金融贷款化债资金在登封落地;截至2025年8月,累计解决农民工欠薪11266.58万元,办结市管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268条。二是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创新“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保交楼模式,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保交房工作领导小组,省市专班合署办公,联合 21 家银行建立政银企会商机制,定期研判项目问题。推动320个保交房项目累计交付109870套,交付率达99.21%;将306个项目纳入“白名单”,获得融资805.9亿元,涉房信访事项同比下降超60%。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全市累计查处商标和地理标志案件123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64件。三是拓展矛盾纠纷化解渠道。设立商会调解中心,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总数达到22家,共有专业调解人员217名,调解案件6045件;印发《关于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1445 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切实化解行政争议。
下一步,郑州市将持续统筹全市力量,多措并举,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动执法更规范、服务更高效、保障更有力,不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