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司法局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奋力谱写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本站  时间:2025-06-03 17:44

郑州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提出的“两高四着力”要求,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以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便民为民的行政复议办案,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将法治“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在司法为民中践行初心,奋力书写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新篇章。

一、‌公共法律服务优质高效,彰显公益属性。截至目前郑州市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区(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个、乡镇(办事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05个,2800余个村(居)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平台建设应建尽建。“郑好办”APP“法律援助一件事”三日内完成法律援助审批并指派律师办理,“律师代申请”和“近亲属代申请”免去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亲自操作或者亲自到场的麻烦,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法律援助申请。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持续优化提升,2024年度共接受法律咨询16万人次以上,热线满意率达到99%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市12家公证处144名公证员,2024年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29944件,收费共7027.15万元。“互联网+公证”服务模式实现6项公证业务网上预约、申请、受理,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减少办事时间和成本。为经济困难群众、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公证服务1818件,减免公证费用41.04万元,彰显了公证的公益属性。全市39个司法鉴定机构519名鉴定人,2024年共办理案件66533件,涉及金额共9828.87万元。为残疾人、贫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办理减免鉴定费用的鉴定案件数共429件,共减免费用28.58万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多措施高质效办案,行政复议便民为民。

该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把行政复议当成展示党和政府亲民为民形象的窗口和联系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坚持“应受尽受、存疑先受、宽进严审”。对涉及群众重大切身利益的安全生产、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案件,坚持开门办案、依法纠错。完善涉企行政复议审批流程,做到“大案严审、小案快审、快审快结”。邀请行政复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争议案件、“会诊”疑难问题,提升办案质效和行政复议公信力。五阶段工作法全程促和,推动全市行政复议工作提质增效。2010年至今,市行政复议应诉事务中心先后接待群众6万余人次,办理行政复议申请2.4万余件,监督纠正违法行政行为4000余起。2024年,行政复议审理阶段案件和解率30.3%,较2023年增加2.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调解案件数为327件,环比增长48.64%。近期被司法部评为“全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先进集体”。

三、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优化法治环境。

2024年起,该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律师事务所、基层司法所“两所共建”暨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工作机制,目前郑州市200余家律师事务所、383名青年律师参与此项工作,实现了对全市168家司法所的全覆盖。新入职律师挂职期间,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平台,积极参与法律咨询、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安置帮教等基层法治工作。通过沉浸式实践,青年律师将法律专业能力与基层治理需求深度融合,在法律运用、沟通表达、组织协调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基层法治建设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注入新生动力。近年来,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共接待法律咨询101281人次,受理法律援助31689件,受理人民调解47904件。为规范和净化公共法律服务市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10月,该局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整顿和规范法律咨询服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方案》。共抽查律所67家、法律咨询服务公司180家,重点查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采取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虚假承诺、未明码标价等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活动中,先后向市公安局移交法律咨询服务机构违法线索9起,查处、曝光一批负面典型,规范了法律服务执业行为,净化了法律服务市场风气。

四、着眼基层治理,做实社区矫正。郑州市作为延伸用警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于2019年正式成立市社区矫正警察支队,实现县级矫正机构用警全覆盖。派驻干警累计参与点验、入矫宣告、训诫、警告等10余万人次,开展联合执法、安全隐患排查300余次,协助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或执法风险20余起,在2024年全国社区矫正培训班上,郑州市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做经验交流。

今年以来,该局先后起草并印发《郑州市社区矫正中心制度规范指引》、《郑州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着装管理规定》、《郑州市社区矫正延伸用警考评细则》、《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业务指导细则》,督促各县级矫正机构、延伸用警两支队伍依法规范履职。积极与市大数据局对接沟通,实现督查数据“云存储”,节省县级经费380余万元,全市县级智慧矫正中心建成率从16%提升至83%,相关经验被全省推广。统一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发执法标识、执法马甲和执法证件,增强执法权威,培养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业认同感。累计开展监督检查和信息化核查20余次,推动重难点问题有效解决,全市违规预警、逾期提示数下降95%,越界、离线人数下降70%,全省监管实时动态排序从第12提升至第3。进行再犯罪案件梳理评查,定向查找弥补管理教育过程中的弱项和短板,该市在矫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我省平均水平,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防线持续巩固。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